10.7 亿人 “老有所养”:中国织就世界最大养老保险网

2024 年暮春,人社部一组数据勾勒出民生保障的厚重底色 ——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10.7 亿,覆盖超九成适龄人口,标志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险体系全面建成。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退休职工,到西南山区的农村老人,这张 “安全网” 正托举起亿万个家庭的晚年期待。

制度革新:从 “双轨” 到 “统筹” 的跨越

回溯制度演进,我国用 70 余年构建起 “多层次立柱、全覆盖筑基” 的体系框架。2015 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 “并轨”,打破延续数十年的待遇差;2020 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,2024 年省级政府考核机制启动,让 “钱从哪里来” 的问号逐步拉直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2014 年完成统一,4.5 亿农村居民首次与城镇居民共享制度红利,社保卡持卡人数达 13.8 亿,98% 的人口实现 “一卡通用”。

“我们用 20 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制度建设之路。”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专家指出,当前基本养老保险、企业(职业)年金、个人养老金 “三支柱” 渐次成型:第一支柱覆盖法定人群,第二支柱参保职工超 7000 万,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以来开户数突破 6500 万。这种 “政府 + 市场 + 个人” 的合力,正回应着 2.96 亿老年人(2023 年末数据)的多元需求。

破题老龄化:从 “保基本” 到 “优质量” 的升级

在浙江杭州,62 岁的外卖骑手李师傅通过灵活就业渠道参保;在陕西榆林,集体经济组织为 3 万余名村民代缴养老保险费。这些微观样本,折射出制度迭代的深层逻辑 —— 针对新业态从业者、农民工等 2.8 亿灵活就业群体,人社部正推进 “精准扩面”,着力解决 “漏保”“断保”;针对农村地区,2024 年起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对缴费给予补助,强化 “多缴多得” 激励机制。

“全国统筹不是‘一平了之’,而是要在均衡地区差异中提升可持续性。”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透露,下一步将建立基金中央调剂比例动态调整机制,同时试点养老金待遇 “同城同标”,让跨区域流动的劳动者不再为转移接续发愁。更暖心的是,针对老年群体 “数字鸿沟”,全国保留 2.3 万个社保线下窗口,去年为 2800 万老年人提供上门认证服务。

未来图景:让每张夕阳都有温暖底色

站在中度老龄化门槛(2025 年 60 岁以上人口或破 3 亿),养老保险体系正从 “有没有” 转向 “好不好”。2024 年,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,试点城市扩展至全国,目标覆盖率提升至 15%;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拟再提高,部分省份已启动集体补助 “提标扩面”。这些改革,既回应着 “银发经济” 的民生诉求,更蕴含着经济转型的深层动力 ——10.7 亿参保人背后,是超 40 万亿元的养老保险基金积累,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,为实体经济注入 “银发动能”。

从黄土高原的窑洞到浦东新区的高楼,从东海之滨的渔村到青藏高原的牧场,养老保险的阳光正照亮每个角落。这张世界最大的保障网,编织的不仅是数字的增长,更是 “老有颐养” 的中国承诺,是 14 亿人共同托举的民生温度。当我们谈论养老保险时,我们其实在书写一个民族对未来的温柔以待。(完)

(本文数据来源: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国家统计局,部分案例采自基层调研)